6月19日下午3点,进修实验学校校本课程的学期收官之作——答辩如期而至。本学期共开设高中校本课程60余门;开设学术荣誉课程(高中)2门:空气动力学(清华大学提供课程)、典型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中科院提供课程)。
这次答辩分为文科综合会场和理科综合会场。
邀请到来自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的专家们为答辩同学进行现场点评和指导。
文科会场中一场极具智慧的思维碰撞正在进行
“人应当一切都美,外貌、衣着、灵魂、思想”。 高二2班宋萱用辩证的思想和对比式阅读,深入地剖析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胖子和瘦子》。严谨的思路,规范的论文格式,使她在此次论文答辩中拔得头筹。
高二6班的李淯童带我们创越时空,了解孔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象变迁。
高二1班朱景琦的答辩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诗词在传承古今文化的纽带作用》让人眼前一亮,文章居然和今年高考题目“神同步”;而现场优美的吟诵,更是让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吟诵的魅力。
高一3班的侯丽文用英文为我们辨析了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发展趋势。此外,袭人形象的赏析、安阳殷墟的历史文明、唐代团花纹样、鸦片战争的影响都让我们看到了同学们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宽阔视野和思辨精神。
“文字表达幽默,灵活的联系社会现实,很有时效性和预见性”,“研究与诗词大会、高考等社会热点紧密相连,能把课堂内容内化为自身观点,有自己的思考。”“这是大学本科学生的水平!”
——点评专家
点评专家:
杨印民,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出版《帝国尚饮:元代酒业与社会》等专著5部,在《中国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
柳森,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从事藏族是研究工作,已在《中国藏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8篇。
柳森
杨印民
我校杨振东 凌子春 陈灿 高继红老师作为评委参加了答辩。
科幻+烧脑的理科答辩会场
在理科会场中,同学们具有一定学术性的开题报告和答辩彰显着进修实验学子们的“工匠”精神。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冯义辉博士,清华大学化学系分析中心马芳,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刘锦生博士(在读)和我校叶钟年,王雅仪,彭丹,于涛,牛惠敏,卢琼,徐倩倩,夏雪,赵志永,张伟,魏青,张国宏,明欣等老师作为评委参加了答辩活动。
《车身外形对绕流流动结构和阻力特性影响的实验探究报告》几易其稿,空气动力学(清华大学)的学员们在组长倪子淙的带领下对比研究了六种模型的空气阻力。虽然模型还比较简陋,但对绿色生态的追求赢得了评委们的肯定。
典型生物材料力学性能(中科院)课程确定了狗尾草作为研究对象。同学们探究生活中常见的狗尾草的单轴拉伸的原理,还并不能从这个实验获得一个新材料或者明显成果。评委老师们指出:科学实验要多考虑实验成果对生产实际生活的影响,也就是科学研究的价值。
同学们的探究范围广泛:
圆锥摆周期与摆长和质量的关系
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
解决动态系统问题的策略
高锰酸钾草酸中和滴定法
VEX机器人工程日志
玻璃折射率的测定
智能温控电扇
……
富有探究意义的过程中让我们体验到了科学的严谨。
值得一提的是刘东晓同学,他是答辩会的“老面孔”了,连续4个学期参加了4次答辩。从三等奖到二等奖到今年的开题报告和论文《解决动态系统问题的策略》获得两个一等奖!(一等奖原本只有1个,奈何刘同学的两篇汇报得分惊人一致,且无人能够匹敌)刘东晓同学说道他很愿意参加答辩,4次答辩让他更从容地面对这样的正式的大场面,也让他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越来越娴熟。(比如开始选题总是巨大而空泛,后几次磨炼之后会具体微观很多。)
撰稿 / 王砚茹、张萌
摄影 / 辛语哲、张云涵
|
|